凌偉華:為水輪機調速器“把脈”的三峽人 |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記者 張艷如) 在三峽電廠水輪機調速器的檢修現場,一位頭戴藍色安全帽、身穿深藍工裝的老師傅正用長滿老繭的手在不同的管路和閥門上撫摸,這是凌偉華師傅又在給調速器“把脈”。 三峽水電站廠房。 水輪機是水輪發(fā)電機組的重要設備之一,調速器對于水輪機就像離合器對于汽車,控制著水輪機的轉動速度以及進入水輪機的水量。 凌偉華,活躍在水輪機調速器車間一線的技術工人。近三十年在調速器旁的“摸爬滾打”,獨創(chuàng)“望、聞、問、切”,他已經可以為這巨型機器“把脈”了。 說“望”,通過油位器別人只能看到油位多少,他能通過油位多少看到調速器設備內部是否完好無損; 談“聞”,走過油槽別人可能不會注意到油的味道,他能聞到油味的變化,進而獲知設備是否異常; 道“問”,不懂就問,虛心求學是提升自我水平的不二之選,他更多的是問自己,潛心鉆研; 話“切”,別人只能通過振動儀才能測量到設備的震動幅度,他用耳朵便可以聽出振動幅度大小,判斷設備運行是否安穩(wěn)。 三峽水電站自建成以來,屹立于長江之上,日夜不息發(fā)揮著它的光和熱。擁有32臺單機容量70萬千瓦和2臺5萬千瓦的水輪發(fā)電機組,單機容量、總裝機容量、年發(fā)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三峽正用它體內蘊藏的巨大能量為人民安居樂業(yè)保駕護航。而這一浩大工程的平穩(wěn)運轉離不開像凌偉華這樣的匠人之心的呵護。 專注出絕活 “設備也是有生命的,琢磨它的脾氣需要我們沉下去,再沉下去,不能猴子掰玉米,心浮氣躁”。不管是直徑200mm的壓油管路,還是只有10mm的控制管路,甚至零件與零件之間幾微米的間隙,凌偉華都了如指掌。 在凌偉華看來,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 1982年,凌偉華從湖北省電業(yè)技工學校熱能動力專業(yè)畢業(yè)后被分配到葛洲壩水電廠工作。三年學徒期間,當時的條件遇到不少困難。凌師傅回憶,當時相關的專業(yè)書籍很少,參考資料也很少,只能抄別人的筆記學習,然后自己慢慢揣摩。 2001年凌偉華進入三峽水電站工作,更廣的平臺需要更高精尖的技術。凌偉華刻苦鉆研很快精通了相關技術,通過對機組“望、聞、問、切”就能準確判斷出故障原因并迅速開出“藥方”。 凌偉華向記者講述調速器的工作原理。 三峽機組在投入使用之前會進行設備調試,以滿足各項指標需求,專業(yè)術語稱為“接機”。多方會對設備進行評估,包括外國專家。讓共事多年的胡軍記憶很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調速器主配出了故障,很多人一籌莫展。凌師傅提出,肯定是設備下面有個排口孔,里面進了沙子,造成無法正常運轉。大家一檢查,果然在排口孔內發(fā)現了顆粒。 在三峽水電站工作十多年來,凌偉華通過這種方式,成功解決了機組在開機時不能建壓、機組主配發(fā)卡、比例閥故障等多個棘手的設備問題。在一個個的小問題中積累成長,如今他是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010~2016年間三次被聘為長江電力調速器一級專家。 要追求 要學習 凌偉華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一定要有追求,要不斷地學習”。 三峽投產之初,左岸機組均是國外引進,相應的設備資料也是英文版的。這無疑不利于設備的推廣使用。三峽廠內組織翻譯,但沒在生產一線工作過的員工很難翻譯得“原汁原味”。其中最為人樂道的莫過于“dry test”和“west test”這一小插曲。從字面意思理解,兩個詞組無非就是“干試驗”和“濕試驗”。但是行業(yè)內從未聽說過這樣的專業(yè)術語,相應的設備研究工作也就開展不下去。凌師傅最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某天突然醒悟,這不就是“有水試驗”和“無水試驗”嘛!“有水”不就是“濕”,“無水”不就是“干”嘛! 對于英文版的圖紙和資料,性格倔強的凌師傅為了更好理解原文意思,從來不用別人翻譯好的,對不認識的單詞,他不厭其煩,一遍遍地翻字典,將中文注釋標注在英文單詞下面。“我不看現成的。翻譯好的還不如我自己翻譯的呢。”打開他的書柜,隨意翻開一份英文圖紙或是說明書,你可以看到一行行書寫工整的中文注釋。 凌偉華翻看中文標注的英文資料。 言傳身教,傾囊相授 三峽水電站重視對人才的培養(yǎng),導師帶徒弟就是重要的培養(yǎng)機制之一。凌偉華作為三峽水電站的核心骨干力量,每年都會帶至少一兩位新人。他帶出的徒弟,目前都已成為他們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干。 讓同事李藝印象深刻的是凌偉華帶徒弟的方式。“每天我看到凌師傅帶著他們拿著圖紙從頭到尾地講解,機器結構啊工作原理啊。還帶他們到廠房,到處爬上爬下的,為的是更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博士生付興偉去年從武漢大學畢業(yè),剛進水電站就投入了凌偉華門下。凌師傅高標準、嚴要求的工作風格深深地影響著他。有次跟師傅測量同精度,蹲在機器旁已經有將近兩個小時,測量同精度的時候,一量精準度偏差縮小到100微米(注:100微米等于0.1毫米)左右,達到行業(yè)標準了,付興偉覺得已經差不多了,可凌偉華卻很嚴肅地告訴他:“在我眼里從來沒有差不多,精準度偏差必須小于80微米。” 凌偉華帶的徒弟大多都已得到提升,很多級別比他都高,但他卻30年如一日堅守在生產一線,沉得下心,不浮不躁。
提及對未來的規(guī)劃,凌偉華憨笑著說:“主要是老老實實干活。人還是要有所追求,要不斷地學習。我打算在三峽電廠待到退休。” 凌偉華近三十年的光陰圍繞調速器轉,換來的是技藝的爐火純青,換來的是內心的成就感,換來的是同行的尊敬,換來的是三峽的精準安穩(wěn)運轉,換來的更是一片安居樂業(yè)。也許他就像一顆兢兢業(yè)業(yè)運轉的小齒輪,并不轟轟烈烈,但唯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小齒輪,才能推動中國夢的航船踏實前行 |